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分析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的手术复位程度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变化的关系,以了解复位至何种程度能够显著改善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2019年4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HDDS患者,滑脱节段均为L5,年龄14.9±5.9岁(9~35岁)。均行减压、部分复位或完全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随访42.5±33.1个月(3~120个月)。依据术后末次随访时的Dubousset腰骶角(Dubousset lumbosacral angle,Dub-LSA)将患者分为70°(7例)、70°~79.9°(8例)、80°~89.9°(4例)及≥90°(16例)四组,依据末次随访时滑脱的Meyerding分度将患者分为Ⅲ度及以上(5例)、Ⅱ度(6例)、Ⅰ度以内(24例)三组,分别对比各组的术前、末次随访时脊柱-骨盆参数的变化。结果:滑脱率术前为(66.7±22.5)%(35%~100%),末次随访时为(18.9±20.9)%(0%~72%);DubLSA术前为61.9°±14.7°,末次随访时82.1°±17.3°。末次随访时Dub-LSA越大、滑脱程度越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较术前改善越明显;直至Dub-LSA≥90°和滑移程度在Ⅰ度以内时,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均有显著性改善,由后倾型骨盆转变为平衡型骨盆的比例显著增加。Dub-LSA≥90°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6.4°±6.5°与27.2°±4.9°(P0.001)、SS分别为33.5°±9.1°与42.1°±9.3°(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16)与43.8%(7/16)(P=0.007),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末次随访时滑脱程度在Ⅰ度以内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PT分别为38.9°±8.6°与30.6°±7.4°(P0.001)、SS分别为31.4°±11.5°与41.2°±8.7°(P0.001)、平衡型骨盆比例分别为0%(0/24)与29.2%(7/24)(P=0.009),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将HDDS患者的Dub-LSA复位至≥90°和将滑移复位至Ⅰ度以内能够显著改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并且能够将部分(43.8%)后倾型骨盆改善为平衡型骨盆。  相似文献   
2.
寰枢椎畸形表现复杂多样且患病率不低,国外报道在普通人群中寰椎枕化的患病率约为0.08%~2.79%,寰椎后弓不连为1%~4.3%,颈椎融合为0.58%;也有数据显示C2~3节段融合占先天性颈椎融合的比例为74.1%。由于该病通常合并神经系统损害且位于颅底与脊柱交界处,骨畸形通常较严重、并伴有血管畸形,致死、致残率高,给患者及其家庭以及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由于病因不清,目前尚无寰枢椎畸形病因层面的干预措施;同时也缺乏早期预测手段,患者多在出现外观畸形或者神经损害时才引起重视。目前临床上没有可靠的内科治疗方法,而外科治疗手术风险很高。因此,研究寰枢椎畸形早期诊断和可靠的病因学干预靶点是目前脊柱外科的研究热点。寰枢椎在胚胎起源上来自于中胚层形成的体节,故而寰枢椎先天性畸形发生早期与胚胎体节发育密切相关,体节发育成为研究寰枢椎畸形的关键线索。笔者就体节发育及其在寰枢椎畸形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体节发育遗传基因突变与该病关系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分析多发颈椎不连综合征(multilevel cervical disconnection syndrome,MCDS)的影像学特点及外科诊疗策略。方法:2004年3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MCDS患者共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5~46岁(中位年龄12岁)。7例MCDS患者中,平均椎体发育不良节段数3.6±1.3个节段,平均椎弓不连节段数5.7±1.5个节段,局部后凸角平均-92.2°±20.2°,C2-7 Cobb角平均-68.6°±31.0°,T1倾斜角(T1 slope,T1S)平均-12.5°±12.5°,后凸顶点位于C4节段1例,C5节段5例,T1节段1例;术前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8.5~14分(平均12.6±2.1分),其中1例患者伴有吞咽困难。记录患者预矫形方式及手术方式,入院时、预矫形后、术后及末次随访影像学参数,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例术前接受颅骨牵引,3例接受平衡悬吊牵引,3例接受联合牵引,经术前牵引预矫形后,局部后凸角矫正率为60.8%。1例接受手术松解、Halo-vest外固定治疗,1例接受前路矫形内固定手术,1例接受后路矫形固定融合术,4例接受前-后联合手术治疗,手术固定6.0±2.1个节段,2例患者出现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接受翻修手术。术后随访时间6~84个月(41.2±32.0个月),末次随访局部后凸角平均-27.9°±11.6°,矫正率69.7%,C2-7 Cobb角平均-13.3°±28.4°,T1S平均4.9°±17.9°;术后mJOA评分10.5~17分(15.7±2.3分),改善率78.3%。对比手术前后临床及影像学指标,mJOA评分、C2-7后凸角、局部后凸角及T1S有统计学差异。结论:MCDS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前方椎体发育不良伴多节段椎弓不连,继发严重后凸畸形。治疗策略可采取术前牵引预矫形并前路多节段椎体切除重建、后路长节段固定融合。  相似文献   
4.
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退行性脊柱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可导致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凸等众多脊柱外科常见病.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给社会与个人带来巨大的医疗负担[1].目前,尚无从根本上逆转IDD进程的有效措...  相似文献   
5.
椎旁肌是维持脊柱稳定和运动功能的重要结构之一,包括前群(腰大肌、腰小肌和腰方肌)和后群(多裂肌、竖脊肌、半棘肌、回旋肌和横突间肌)。椎旁肌退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退变,其与多种腰椎疾病及手术预后密切相关。椎旁肌退变包括肌肉数量(quantity)和肌肉质量(quality)两方面改变,主要以肌肉萎缩(肌纤维变细及减少,肌肉质量变小)和脂肪浸润(肌肉成分改变)的形式表现。随着影像技术不断发展,研究者可利用超声、CT和MRI等手段从不同角度描述椎旁肌退变,探究其在腰椎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已有大量研究报道了椎旁肌退变的影像学评估及其与腰椎疾病的关系,但是由于采用影像学参数不同、评价体系不统一,且受个体因素差异大,使得不同研究的结果难以比较[1~3]。目前该研究领域中最常用的影像学参数为椎旁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肌肉密度(muscle density)及脂肪浸润(fat infiltration),笔者将从这三方面以及新型影像学指标在评估腰部椎旁肌退变中的应用进行文献综述,比较各个影像学参数在相关研究中的适用范围、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6.
《中华医学杂志》2022,(9):666-670
目的分析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行颈椎后路手术后出现Tapia综合征的发生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行颈椎后路手术后出现Tapia综合征的脊髓型颈椎病和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相同手术类型、主刀医生、年龄及性别作为匹配因素, 每个病例选择4例未发生Tapia综合征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下颌骨-椎体距离、舌骨-椎体距离、甲状软骨-椎体距离、C2-C7前凸Cobb角。分别在中立位、过屈位和过伸位X线片上测量上述参数。分析发病组及对照组在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在2 431例全身麻醉经口气管插管下行颈椎后路手术患者中, 9(0.37%)例出现Tapia综合征, 其中男3例, 女6例, 年龄(61±5)岁, 症状平均发生在术后0.67 d(0~2 d)。临床表现为:伸舌偏移8例(8/9, 88.9%), 构音障碍6例(6/9, 66.7%), 吞咽困难3例(3/9, 33.3%), 舌头不灵活3例(3/9, 33.3%), 声音嘶哑及咽部不适各1例(1/9, 11.1%)。所有患者在术后...  相似文献   
7.
任昀  陶立元  范东伟 《中国全科医学》2022,25(11):1406-1410
近年研究显示,在老年共病患者中,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共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表现为跌倒发生率高,骨折风险增加,从而引起致残、致死率升高,严重危害共病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成为目前社区慢性病管理中较为棘手的问题。本文对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关系的进展进行综述。重点讨论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的共病机制、共病临床危险因素及共病临床特征。发现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关系密切,并严重危害老年人群健康。希望本文能为探索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共病新的风险因素提供思路,为有效预防和管理骨质疏松与认知障碍共病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正高度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high dysplastic developmental spondylolisthesis,HDDS)临床较少见,多发生于青少年及儿童,以明显的腰骶部发育不良及后凸畸形为主要表现,且多为重度滑脱(滑脱程度≥50%)~([1])。HDDS患者因腰骶部后凸明显,常导致矢状位参数异常甚至脊柱失平衡。以往临床医生对此病的关注点多在于如何通过手术将椎体前滑移进行安全地复位和融合固定,而忽视了后凸以及整体矢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应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评价其初步疗效。方法:2019年7月~2020年1月,应用一期前后联合入路凹侧撑开、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治疗7例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6~15岁(9.0±3.0岁)。5例主要骨性畸形为Klippel-Feil综合征,1例为寰椎左侧侧块发育不良,1例为C4节段右侧半椎体。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围手术期神经、血管损伤及切口并发症,观察患者外观和影像学矫形效果。结果: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6例患者行单侧单处撑开,1例患者接受单侧双节段撑开。手术时间326~756min (502.4±149.8min),术中失血量100~600ml(341.4±205.0ml)。椎体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为5~10mm(8.0±1.8mm),小关节间隙使用融合器高度7~12mm(9.5±1.9mm)。所有患者均无术中并发症发生。3例患者术后出现神经根功能障碍,均表现为单侧C5神经根功能障碍,其中2例为凹侧,给予营养神经及功能锻炼治疗,2~6周肌力自行恢复;1例在凸侧,经术后CT检查发现螺钉位置不佳,行翻修手术调整螺钉位置后肌力恢复。随访7~13个月(10.6±2.5个月),末次随访时斜颈得到明显纠正,动力位X线片及CT检查示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与软骨下皮质骨之间接触紧密,未见透亮带,未见融合器位移和下沉;内固定位置均良好,无松动和移位,无假关节形成;畸形矫正率为64.45%。结论:应用凹侧撑开技术治疗先天性颈椎侧凸畸形时采用3D打印定制钛合金融合器填充椎间隙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短期临床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